查看原文
其他

范周 | 承前启后,预见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自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设立,到2018年机构改革深化,文旅、广电融合,三台合一发出更强“中国之声”,诸多文化现象在2018年有了更加集中的体现,文化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而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在杭州师范大学上了一堂名为《预见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怎样变革》的直播公开课,探讨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思考和启示。现将公开课内容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一、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1

关键20年:见证文化产业“从无到有、无中生有”

 

美国将文化产业称为“版权产业”,英国称为“创意产业”,日本和韩国则沿用“内容产业”的提法。国际学术界的众多学者也都从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解读。那中国对于“文化产业”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设立,文化产业从一般性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政府的管理体系。200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文化产业”概念在文化产业政策中正式运用,并首次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将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举措被称为文化产业的“二分法”。此后,相关部门开始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发布,2012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18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形成了今天文化产业9个大类、43个种类和146个小类的体系。在最新的修订中,我们能够看到,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娱乐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等新业态被纳入其中。与时俱进的调整,每一次的变化都意味着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更加一致,文化产业内涵和外延更加明晰。


但是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调整难免会带来潜在的数值波动,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这种高附加值、低消耗的产业在总体上来看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也凸显了文化产业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过度重视理论教育,核心理论体系建设不足,中高端、新业态文化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迎头赶上。


第一,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每年从文化产业这个学科当中毕业的学生占到整个毕业生数的1/5,但是仍然有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说明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的距离仍需进一步缩短。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近几年,文化产业的硕士、博士培养学科基础都处于探索阶段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学科转型过来的。许多老师跟学生讲电影,应该真的具有电影拍摄的经验,讲动画也应该参与过动画的制作,讲设计应该有设计的经验和体会


第四,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很少有一个学科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文化产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样一来,许多领域研究就要有对策性,文化产业很多的研究并非深奥的理论命题,但是要有非常清醒的问题意识。


第五,学科影响力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194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本科,有将近40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方向,有将近800多所学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的课程。


就此而言,学科建设当中一定要多去做一些和实际相结合的事。


2

数读中国:2018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2018年,诸多精彩镜头都发生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领域当中。数读中国,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文化市场


2018年前三季度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5927亿元,增长26.7%;创意设计服务营业收入7565亿元,增长18.7%。


(2)文化贸易


文化贸易规模稳步提升,结构趋于优化,市场更加多元。2018年1月至4月,文化产品出口224.3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进口3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文化产品贸易顺差193.5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24.1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进口90.4亿美元,同比增长30%,文化服务贸易逆差66.3亿美元。


(3)出版产业


2017至2018年,我国出版产业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内容生产持续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加强,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民营书业稳步发展,出版走出去成效显著。2018年新书定价普遍上涨,纸张、人工、物流成本的上涨是近年来图书定价上涨的导火索。其中,新书相对疲软,经典图书则长期占据排行榜前列;传统出版物出版量连年下滑,数字出版则年年走高。


(4)电影产业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6亿,较2017年同比增长9.1%,近三年首次增速低于10%。2018年北美票房增速回升,中国增速仍然高于北美,票房差距进一步缩小。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下发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影院投资建设,2020年银幕数量超8万块;通过财政补贴提升放映技术和设施改造,提升县级影院、中西部影院建设改造;深化院线改革,突出资产联结型院线,鼓励新建和并购重组。


(5)电视剧产业


2018年对于国产剧来说是低迷的小年,也是全影视行业观望、等待、思考的一年。不仅电视剧市场缺乏精品,同时收视率造假的泡沫破裂和大IP失灵的现象逐渐凸显。回归制作初心、找回精品意识,成为这个“影视行业寒冬”给从业者的最大启示。


(6)游戏产业


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在整体收入上的增幅明显放缓。有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同比增长5.3%,占全球游戏市场比例约为23.6%。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643.9亿元,同比增长17.6%。2018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6.26亿人,同比增长7.3%。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339.6亿元,同比增长15.4%。



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是事实。但有数据显示,中国仍然有74.2%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是持否定态度的。如今,已经有一些学校设立了游戏和电竞专业,电竞体育也在逐步发展。一方面游戏产业在快速发展,一方面很多家长尤其是60后、70后对孩子玩游戏还是持保守态度。可见,观念上的革新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杭州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据杭州市统计局最近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19.0%,占GDP比重24.2%,产业总实力同比再创新高。文创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西湖、滨江、余杭三区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入选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1

杭州文创“成绩单”


杭州市的文创结构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集中于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领域。在杭州有影视企业约500家,其中上市挂牌企业8家,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各类动漫企业约22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东。


2018年上半年杭州早期文创投资基金募资达31.69亿,全国占比13%,重点聚焦于信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及教育培训业。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创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杭州文创产业特色亮点。据统计,2017年全市数字内容产业实现增加值1870亿元,同比增长28.5%,占GDP比重14.9%。杭州、北京、上海和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文创产业第一梯队,从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中比重看,杭州以超20%的占比遥遥领先。

 

2

杭州文创有哪些模式值得借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一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世界发展大势,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第一是卫视IP带动型发展模式,当地有著名卫视,如上海等地,依托知名卫视以及产品,推动当地文创业发展。


第二是产业园区带动模式,依靠大型演艺公司、文创产业园或影视城聚集,不断吸纳文创人才。如杭州,不仅有“宋城千古情”“最忆是杭州”等著名演出,周边还有横店影视城;北京则拥有798、中关村海淀园等著名文创产业园。


第三是依托专业会展发展地方文创经济,苏州、成都、深圳等地拥有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或设计周等,影响力、带动力日渐增强。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杭州市也积极培育和吸纳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浙江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17-2022年)》指出,未来5年将大力扶持影视、传媒、出版、数字内容、演艺、设计、广告、高端文化装备、工艺美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发展工作。

 

3

杭州如何吸引人才?


文化产业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断增强,排在第一的是深圳、广州和北京,这是一个大的区块。第二区块就是杭州、济南、青岛、东莞,第三个是郑州、西安。现在在中国城市不是在“抢钱”,而是在“抢人”,给房子、给安家费、减免税收的吸引手段在西部地区是非常普遍的。



杭州这些年的发展,最主要得益于对人才的态度,吸纳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杭州现在拥有全国首个网络作家村,已经有一百多位作家进驻,能不能引得来这些作家,并且让这些作家留得下、活得好,是很重要的命题。影视业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文创人才重点项目也在杭陆续落地, 每年投入3000万元的“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 ” 更是让蔡志忠、朱德庸、赖声川、黄玉郎、余华、麦家、赵志刚等数十位文化名人在杭州定居。



三、承前启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美国人口占全世界5%,却消耗了世界25%的资源,掌控了全世界60%的金融,拥有全世界70%的高端人才。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18年过去了,18个诺贝尔奖已经诞生。而在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榜单中,中国只有一千多年前东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入选,遗憾的是近500年中国无人入选。美国和日本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创新始终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缺乏创新,原创能力不足,支持文化创作的体制机制建设缓慢等问题,这也成为未来发展需要着重攻克的难关。


2.增加原创性,快时代也需要慢思考


国内电影收入的90%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衍生品收入只占10%,而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投资回报30%靠票房收入,70%靠其他收入。迪士尼IP帝国的塑造,是赋予IP以人性,进行IP商业联名与本土化,利用科技创造衍生价值;电影《泰坦尼克号》剧本构思于1990年,1992年探索泰坦尼克号残骸,1995年开始制片,1996年开始拍摄,1997年方才上映,并且在《泰坦尼克号》的背后还有160个科技发明。



国外一部电影常常要研究十年,放映十年,主题公园再搞十年,我国却鲜有这样的大片能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去研究、打磨。潜心创作与迎合市场的博弈要做好权衡,不能让点击量、收视率、票房成为指挥棒转移我们价值观,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慢思考”。


四、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1

“让光传播的速度更快”:5G背景下的数字文创


近年来,《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的出台,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5G时代,文化资源将加速数字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544万,网民规模达到8.0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6.09亿,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都超过4亿。



数字技术将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无限可能。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影响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预期。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文化传播呈现出辐射广、速度快、影响大等特点。

 

2

当机器能够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下的新业态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称将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搭乘AI东风,文化产业将持续探索和实践。



(1)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驱动。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前沿核心技术的多维应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力。因此,各个行业应根据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多维度合理应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使经济效益倍速增长。


(3)以技术为支撑的价值创造。人工智能,一方面被广泛提及于技术层面,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已然成为一个大型IP,抽离于技术层面成为内容,在游戏开发、影视作品、文学创作、主题乐园等领域皆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3

互联网下半场的商业变革:新型创业的新模式



在互联网下半场,商业模式变革加速,文化产业的 to B时代来临。


其时代背景是: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to C的重要前提被削弱;中国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公司普遍注重降低管理成本。


其产业背景是:中国众多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则需要靠科技赋能;中国电商、制造业发达,为智能物流、智能制造提供了难得的应用场景。

 

4

面对老龄化:银发经济中的文创蓝海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


随着新老年崛起,银发经济将是一片蓝海。而银发经济消费供求不均衡,公共服务覆盖力度有待提高,文创产品亟待丰富等问题渐次凸显。有数据显示,全国50岁以上的“剁手军团”仅在淘宝天猫上就有近3000万;截至2017年9月,微信55岁以上老年活跃用户数达到了5000万;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比重超过20%,成为仅次于中年旅游市场的第二大旅游市场。

 

5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文化消费展望


当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供给不平衡成为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不仅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能够获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会较少、便利性较差,而且以资源密集、大城市为特点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也未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事实上,在城市地区之外,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存在而且十分旺盛。有数据表明,中国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是所谓的“小镇青年”。



文化消费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担当。


第一,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在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正视农耕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第二,文化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第三,艺术介入,重塑乡村生态。针对当地诉求,帮助解决其社会问题,实现产业转型、文化重塑,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渠道之一。


6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文化贸易的新思路


首先,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助推器。国家间关系的交好既要有政府高层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民心灵交流的软助力,“民心相通”使“一带一路”战略行稳致远。



其次,平台建设是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石。北京、上海、深圳纷纷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枢纽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加速“走出去”,各大艺术节也正在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洽谈、孵化、展示、签约的文化贸易平台。


最后,品牌建设,传播也是生产力。品牌出海,让尊重与理解先行;重视国内主流媒体海外分站的传播力量;重视外宣传播产品生产,提炼适合对外传播的元素;积极利用符合当地交流习惯的新媒体平台发声。

 

7

教育模式旧貌换新颜:没有围墙的文化产业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18年4月,国内上线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慕课起源于美国名校的几门热门课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斯坦福大学备受学生欢迎的《人工智能导论》。2013年,慕课传入中国,这一年也是国内慕课大幅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年,因此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



文化产业与慕课的“联姻”通过将国内高校的优质文化产业课程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实现地区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慕课平台的开放性,也有利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未来已来,我们如何应对挑战?在新形势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提出新要求,开拓新思路,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乃至从业者都要学会应对好互联网这堂课。在认知上,要关注和了解产业前沿,时代浪潮中知识不能掉队;在业务上,要研究和发展文化产业理论,把握文化产业新机遇;在追求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END


责   编 | 林一民

美   编 | 林一民


推荐阅读

范周 | 终于等到你,基本公共服务有了“国标”

范周 | 文化与科技:破壁创新,深度融合,激发产业新动能

2019年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定调文化产业发展,四年重点的变与不变

权威发布 | 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